40歲先生,因為反覆的腰痛、臀腿腳部酸麻痛,那天清晨又痛到醒來,沒辦法再忍耐了。
做了核磁共振後,結果顯示椎間盤突出非常明顯。
在醫院裡,他已經被建議要動手術。但對他來說,年紀還不大,卻要面對手術以及術後可能帶來的後遺症,這是讓他非常焦慮的事。
在我的門診裡,我和他說得很清楚:因為症狀比較嚴重,我們還是以保守治療為主,但要設定計畫——如果一個半月內沒有改善,甚至症狀更惡化,那麼你就可以毫無罣礙的回到外科手術處理。
然而經過六次療程後,他的症狀改善了一大半以上,雖然中間也因為運動、工作、抱小孩等原因,症狀起起伏伏。但是總結來說,原本嚴重的腳麻與腰痛大幅減輕,日常生活與工作都幾乎不再受影響。
只是由於他的工作仍需要久坐久站,偶爾還是會有過度使用的狀況,因此他選擇定期回來保養,避免復發。
很多人看到「椎間盤突出」就立刻聯想到「神經壓迫」——影像學檢查雖然能看到突出位置,但實際上,導致症狀的往往不只是單純的壓迫。
更多時候,還伴隨周邊軟組織──肌肉、肌腱、筋膜的張力失衡所造成。
這些結構在長期姿勢不良、久坐或肌力不足的情況下,會過度緊繃、沾黏,間接把壓力集中到脊椎,讓症狀更嚴重。
微創針刀治療的優勢就在於:不只針對單一椎間盤做減壓,更能跨節段、跨肌群去調整,讓腰椎、臀部、大腿相關部位一起放鬆,重新分配張力。
當整個動力鏈協調恢復,神經受困的壓力自然減輕,症狀也就大幅改善。
結論是:
👉 椎間盤突出並不等於一定要開刀。
在沒有明顯神經惡化、大小便失禁等危險訊號的情況下,保守治療依然是一條值得嘗試的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