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25年7月17日 星期四

給想開心瘦身的你,減重從改變習慣開始



減重不是一場痛苦的耐力賽,也不是靠著意志力硬撐的過程。因為意志力難以長期抵抗我們與生俱來的生物本能。真正的關鍵在於「改變生活習慣」!當【正確】的飲食習慣與生活模式成為日常的一部分,就像呼吸一樣自然時,減重就能變得輕鬆、快樂且可持續。這篇文章將分享一些核心原則,幫助您邁向健康體態。


一、 飲食為主,運動為輔 (7:3原則)

  • 為什麼? 我們大多數人並非運動選手,單靠運動消耗熱量既慢又有限。吃下一份高熱量食物(例如一個甜甜圈或一杯含糖飲料)可能只需要幾分鐘,但要消耗掉這些熱量,卻需要長時間的運動,這對許多人來說並不實際。

     國民飲料:半糖珍珠奶茶700ml熱量約600大卡,需要慢跑1.5小時才能消耗600大卡。
  • 重點在「飲食控制」: 減重的核心關鍵在於管理好「吃進去的熱量」。這絕非意味著要餓肚子(那違反人性且難以持久),而是學習「聰明吃、吃得好、吃得飽」。

二、 健康飲食的黃金比例 (2:1:1)
想吃得飽又營養均衡,同時幫助減重,每餐的餐盤可以這樣分配:

  1. 蔬菜類 (佔餐盤1 / 2): 各種顏色的非澱粉蔬菜(如:葉菜類、花椰菜、番茄、青椒、菇類等)。它們富含纖維、維生素和礦物質,體積大、熱量低,能增加飽足感。

  2. 優質蛋白質 (佔餐盤1/ 4): 非常重要!目標是每天攝取體重每公斤約 1 公克的蛋白質       (例如:體重 60 公斤,每日約需 60 公克蛋白質)

    • 為什麼重要? 足夠的蛋白質能保護您的肌肉不被分解。肌肉是身體消耗熱量最有效率的組織,肌肉量流失(變成「泡芙人」)不僅讓身形鬆垮不好看,更會讓後續減重與維持體重變得更加困難,新陳代謝也會下降。

    • 蛋白質食物例子:

      • 雞蛋 1 顆:約 7 公克蛋白質

      • 無糖豆漿 1 杯 (250ml):約 7-8 公克蛋白質

      • 雞胸肉 100 公克 (約手掌心大小及厚度):約 20 公克蛋白質

      • 魚肉 100 公克:約 20 公克蛋白質

      • 板豆腐半盒 (約 140 公克):約 10 公克蛋白質

      • 瘦豬/牛肉 100 公克:約 20 公克蛋白質

  3. 全穀雜糧類 (佔餐盤1/4 ): 選擇「好」的澱粉,提供身體必需能量與纖維。

    • 推薦選擇: 糙米、藜麥、燕麥、地瓜、南瓜、芋頭、全麥麵包/饅頭、玉米等。這些食物升糖指數較低,能提供更持久的飽足感,避免血糖劇烈波動。

    • 減少精緻澱粉: 白飯、白麵條、白吐司、麵包、蛋糕、餅乾等精緻澱粉應盡量減少。

三、 需要特別注意的飲食地雷

  • 水果: 水果雖然健康,但含有果糖,熱量不容小覷,而且相對於葡萄糖不好代謝。減重期間建議暫時避免或嚴格限量(例如:一天最多一份,約一個拳頭大小),優先將份量留給蔬菜。若想吃,選擇低糖水果(如:莓果類、小番茄)並控制份量。

  • 酒類: 「喝酒如喝油」!酒精本身熱量很高(1公克酒精約7大卡),且喝酒時常伴隨高熱量的下酒菜,是減重的大敵。減重期間最好避免。

  • 垃圾食物與含糖飲料: 高油、高糖、高鹽、高熱量且營養價值低的食物(如:炸雞、薯條、洋芋片、蛋糕、糖果、汽水、手搖飲等),請盡量避免。它們是造成熱量超標的元凶。

四、 一日飲食舉例 (參考)

  • 早餐: 1杯無糖豆漿 + 1顆水煮蛋 + 1份全麥饅頭夾大量生菜和小黃瓜 + 幾顆堅果。

  • 午餐: 半碗糙米飯 + 手掌大份量的滷雞腿 (去皮) 或烤魚 + 兩碗各式燙青菜(淋少許橄欖油和醬油)。

  • 晚餐: 半碗五穀飯 + 手掌大份量的番茄炒豆腐或瘦豬肉片炒蔬菜 + 一碗青菜湯 + 一大盤生菜沙拉(用油醋醬)。

五、 關於運動
雖然飲食佔七成,但運動仍有三成的重要性!

運動能:

  • 幫助維持甚至增加肌肉量,提升基礎代謝率。特別是C型人。

  • 促進心肺功能與整體健康。

  • 改善心情,紓解壓力。
    選擇您喜歡且能持續的運動即可,如快走、慢跑、游泳、騎單車、有氧舞蹈,或搭配一些肌力訓練(如深蹲、伏地挺身、彈力帶訓練)。每週累積 150 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是良好的目標。

六、 減重過程與停滯期

  • 減重非直線下降: 減重過程中,體重下降不會是每天都一樣。特別是在減掉約 5 公斤或體重的 10% 左右時,常會遇到「停滯期」。

  • 停滯期是正常的: 請不用過度焦慮!這是身體在適應新的體重,進行自我調節的自然現象(例如荷爾蒙變化、代謝適應)。

  • 如何突破停滯期?

    1. 耐心與堅持: 持續維持健康的飲食與運動習慣是基礎。

    2. 檢視飲食: 是否無意中攝取了過多熱量?是否嚴格遵守 2:1:1 比例?可嘗試更精確記錄幾天飲食。

    3. 增加運動量或強度: 嘗試新的運動方式或增加運動時間/強度。

    4. 藥物協助 (若適用): 若有使用醫師處方的減重藥物,其劑量或搭配方式可在醫師評估下調整,幫助度過平台期。
      停滯期通常持續 2-3 週,只要不放棄,體重通常會再次開始下降。




七、 中醫藥如何輔助減重?


中醫認為,肥胖與體質、代謝、脾胃功能、氣血循環等密切相關。透過中藥調理,可以幫助:

1. 促進代謝:某些中藥材能溫和提升身體代謝效率,幫助燃燒脂肪。

2. 調理脾胃:改善消化功能,減少水濕滯留,避免「虛胖」或水腫型肥胖。

3. 抑制食慾:部分中藥能幫助穩定食慾,減少暴飲暴食的衝動。

4. 改善氣滯血瘀:針對下半身肥胖、代謝不良的體質,中藥可幫助氣血循環,使減重更順利。

常見輔助減重的中藥材(舉例):

  • 山楂、陳皮:幫助消化,減少脹氣。

  • 荷葉、茯苓:利水消腫,改善濕氣重的肥胖。

  • 決明子、丹參:促進代謝,幫助血脂調節。

  • 黃耆、白朮:補氣健脾,適合容易疲勞、代謝差的體質。

中藥服用方法:

【藥物使用方式將由醫師現場為您詳細說明與規劃】

藥物的角色與副作用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減重藥物也可能產生副作用,但發生與否及嚴重程度因人而異,有些人可能完全沒有感覺。

常見的副作用包括:

  • 口乾
  • 輕微噁心感
  • 失眠 (通常建議白天服用)
  • 排便次數增加或糞便較軟
如何應對: 這些副作用通常是輕微且暫時的,身體適應後會減輕。若感到不適,請務必回診告知醫師,醫師可以評估狀況,調整藥物劑量、服用時間或搭配其他藥物來緩解您的不適。切勿自行停藥或調整劑量。


結語:
減重是一趟重新認識身體、建立健康習慣的旅程。除了調整飲食與運動,中醫藥也能根據個人體質提供輔助,讓減重過程更順利。配合醫師的指導(包括必要時的藥物或中藥輔助),您一定能輕鬆、快樂地達到健康體態,並長久維持!我們都在支持你。減重的路上一直都有很多人。

2025年4月28日 星期一

巨大椎間盤突出,手麻能用針刀改善嗎

 


這位男病患因為長期工作,且姿勢不良,出現了右肩一路延伸到手指的麻木感。一開始,他只是覺得甩一甩手就能緩解,並沒有太在意。然而隨著時間推移,症狀逐漸加重,白天時右手經常麻到幾乎沒有知覺,甚至無法正常出力,連基本的工作都變得困難,生活品質受到很大影響。晚上睡覺也常常因為手麻痛醒,讓他長期處於疲憊和痛苦之中。

他曾經嘗試過多種保守療法,包括牽引(拉脖子)、針灸等,持續了好幾個月,但效果有限。最後在家人的推薦下,他來到門診找我評估。坦白說,一開始他是抱著半信半疑的心情來的,還直言如果這次治療沒有明顯進展,就準備接受手術了。

針刀治療對他來說是新的嘗試,治療過程中,他覺得比針灸稍微疼痛一些,但仍在可接受的範圍。令人驚喜的是,第一次治療回去當天晚上,他竟然一覺到天亮,不再被手麻痛醒。這樣的進步連他自己都感到難以置信。

原本我預期,像這種神經壓迫導致的麻木,通常需要三到四次療程後才會開始明顯改善。但他的恢復速度超出預期。後續持續進行了三次針刀治療,白天的麻木感大幅減輕,工作時的靈活度也提升了,晚上睡眠品質穩定改善,整個精神狀態明顯比之前好很多。

最後,他總共完成了六次針刀治療,順利畢業。他在最後一次回診時笑著說:「感覺就像換了一個新的身體一樣。」


📍 小結

不是每一個人都適合單一種治療方式,但如果在黃金時間內適當介入,身體往往有很強的修復潛力。針刀療法雖然不像開刀那麼快速劇烈,但對於許多神經壓迫型的症狀,確實能夠帶來顯著改善。

如果你也正因為頸椎問題或手麻所苦,不妨在手術之前,給自己一次不同的選擇。適合自己的療法,有時比什麼都重要。

2025年3月30日 星期日

小小的問題,大大的困擾:肩關節沾黏造成的失眠

 


肩膀受傷後,你可能最在意的是疼痛和活動度受限,但有時候,即使疼痛減輕、活動度變好,一些不起眼的小問題,仍然會影響生活品質

👉 一個睡姿,帶來的大困擾

這位小姐在肩膀受傷後,經過多種治療,雖然活動度有改善,疼痛也減輕了,日常生活都沒有大問題了,但她有一天突然發現: 自己近期的失眠,居然是睡覺時手放在頭上會感到不舒服才導致的。這是因為肩膀的外旋、外展與前屈功能沒有完全恢復,導致她的習慣睡姿無法自然維持,讓她每晚翻來覆去,睡不好、精神也變差。

🔍 為什麼肩膀受傷後,會影響睡姿?

肩關節的靈活度來自於肩袖肌群的協調運作,當肌肉有沾黏或張力失衡時,即使疼痛消失,活動角度還是會受限。例如:
旋轉肌群沾黏 → 外旋角度受限,導致手無法自在放頭上
肩胛骨位置不正 → 影響肩膀活動,使姿勢不自然
長期代償習慣 → 讓肩關節的運作變得僵硬

💡 針刀治療,讓肩膀真正放鬆

為了讓她可以恢復自然的睡姿,我們使用針刀治療來鬆解肩膀的旋轉肌群沾黏,並調整肩胛骨的位置。治療後,她終於可以輕鬆地將手放在頭上睡覺,不再因為肩膀卡住而影響睡眠。

👉 這就是為什麼,有時候看似小小的問題,背後其實是身體長期代償、肌肉緊繃的結果。如果你的肩膀不舒服,影響到生活品質,不妨檢查一下,看看是不是也有類似的問題!

2025年3月8日 星期六

2025年3月7日 星期五

被建議開刀的坐骨神經痛,但她選擇先試這個方法……沒想到疼痛竟然改善七八成!

 


「這樣的疼痛,已經折磨我太久了……」

H女士原本只是偶爾腰痠,沒想到情況越來越嚴重——腰痛一路延伸到右側臀部與腿部,甚至影響到走路,晚上痛到睡不著

她先後就診於義大的骨科與神經外科,MRI 確診為:

腰椎 3、4、5 節的椎間盤突出
神經受壓迫,導致坐骨神經痛

兩位專科醫師都建議她手術治療,但想到手術的風險與漫長的復原期,L 女士心裡充滿掙扎……

真的非開刀不可嗎?還有沒有其他方法可以試試?


等待名醫門診時,她選擇了另一條路!

在考慮開刀的同時,L 女士聽說名醫杜元坤教授對脊椎疾病經驗豐富,於是立刻掛號,想等候他的門診再做最後決定。

然而,在這段等待期間,她來到醫院複診,遇到了陳醫師

「可以先試試針刀治療,看看能不能減輕疼痛。」

陳醫師向她解釋,針刀療法可以鬆解筋膜沾黏、減壓脊椎,讓突出壓迫神經的狀況得到改善。H 女士原本半信半疑,但想著:「反正都還在等杜教授的門診,不如試試?」

就這樣,她開始了第一個療程的針刀治療


沒想到,才短短幾次治療,她的狀況開始好轉!

第一次治療:連趴在診療床上都覺得痛苦。

✔第二次治療:疼痛仍在,但腰部變得比較輕鬆,沒有之前那麼僵硬。

第三、第四次治療臀部與腿部的痠痛減少了五成以上,她發現自己走路時的疼痛感也明顯降低

第五、第六次治療:驚喜地發現,疼痛**幾乎改善了七八成!**連長時間坐著都沒問題,腰部的力量也恢復不少!

「原本以為一定得開刀,沒想到竟然有其他選擇!」





每次看診,她總是帶著剪報來分享……

H 女士每次來治療時,都帶著自己收藏的醫學剪報,和陳醫師分享國內外的治療資訊。她說,自己在求醫的路上,學到了很多,也希望能幫助更多有相同困擾的人,甚至他說如果之後對針刀有疑問的人,都可以直接問她。

原來腰痛、坐骨神經痛,真的不是只能靠開刀!

她的經歷,也給了許多患者新的希望——或許,適合你的治療方式,還沒被找到而已!


2025年3月2日 星期日

每天肌力訓練

 


四頭肌訓練 👉 FBYT

小朋友睡前5分鐘拉筋

 



  • 小朋友大腿四頭肌拉伸 👉 FB
  • 小朋友腿部拉伸(比目魚 + 後腿肌 + 練足弓) 👉 FBYT

  • 小朋友圓肩駝背(拉胸大肌+開胸+W型訓練) 👉 FBYT
  • 小朋友脖子拉筋(姿勢 + 拉脖子 + 斜方肌) 👉 FBYT